初中奥数2010,初中奥数2021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初中奥数2010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初中奥数2010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在“奥数比赛”中连连失利,我们需要反思奥数教育吗?
我们需要反思的不是、或不只是奥数教育,而应该是义务教育改革的方向。
近十几年来我们的义务教育改革方向,总体上是在中小学阶段“减负”,推动“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从理论上看这似乎并无不妥,但实际上呢?
最初“减负”针对的是课时过长、作业过多、教学内容过重过难和课后补习、奥数等等“不必要的教育内容”,但这些“减”了应试教育模式不改,结果只能是让学生和家长谋求“堤内损失堤外补”,通过课后班和私下补习把义务教育范畴内“减”的再增加回来以应付考试和竞争。于是又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来减轻考试负担,包括扩大自主招生比例、减少高考门类科目……最新的趋势则是把“素质教育”纳入高校招生范畴,并进一步减少学校教育的分量和内容。奥数的取消和奥数成绩的节节退步,只是这一系列操作的必然结果之一,而非根源。
认真说,奥数多拿或少拿几块金牌的确不是大问题,因为实际上很多欧美国家也是靠聚集精英和吃小灶来夺牌的(我知道的一位拿过3枚金牌的加拿大华裔选手,其所就读的公校为保证他专心冲金,竟让他停了好几个学期的正常上课),但其背后的不断“减负”、对“快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和对考试及高校录取的改革思路,才更值得担心。
义务教育范畴内“减负”,但社会竞争压力不减反增,其结果只能是每个“成品人才”的“含金量”不能减,但义务教育所提供的“平价金”大减,结果只能是“有能力家庭上算”(因为他们可以自费“充金”);同样,“素质教育”只要到提高阶段就是“砸钱砸时间游戏”,谁更占便宜不言而喻;最后,高考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弊端,但必须承认,它是中国当前社会为数不多相对公平、给草根阶层子弟更多靠个人努力改变后半生命运机会的平台之一,降低高考难度、减少高考录取比重、赋予“素质教育”更多权重,这样的改革是增加还是减少了教育公平性,我不说,你们说。
中国之所以能在几十年时间里从一个文盲遍地、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变成今天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和竞争性的社会,重要原因之一正是社会阶层固化在一定程度上的被打破,和义务教育的充实让更多草根子弟获得相对多、相对公平的学习竞争力,而当前的某些义务教育、高校招生改革思路,即使初衷是好的,但在操作中都有意无意在不断削弱这些促使中国社会“提速进步”的优势和原动力,长此以往,后果可想而知。“纲举而目张”,我们与其反思一个奥数,还不如追根溯源,反思近年来针对义务教育和高校录取制度的改革,是否在某些方面走入了误区。
早就该反思奥数教育,而不是等到国际奥数比赛失利才反思。
奥数是针对,以及适合少数具有数学天赋的天才准备的竞技。按照曾代表中国参加IMO,分别在2002年、2003年蝉联满分金牌,历史上最佳中国奥数选手付云皓的看法,奥数教育只适合5%的学生,95%的学生根本没有必要学习奥数。
实际上只要看一下近20年IMO累计成绩最好地国家:中国、美国、俄罗斯,为什么?因为人口基数大。中国是每年上千万学生中选拔最优秀的6个人参加,美国和俄罗斯是每年上百万学生中选拔最优秀的6个人参加。其他国家地区,整个人口也就数百上千万,没法比。
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IMO的历史成绩,以2000年到2010年11年成绩为例,66人次参加,61金5银,9次第一2次第二,可以这么说,代表中国参加IMO的选手,哪怕是最弱的2人,也有四分之三的概率获得金牌。再往前推10年,上世纪90年代,除了一次未参赛,9次参赛6次总分第一。从1997年但2016年,从未曾迭出过前二。
换言之,奥数成绩与天赋密切相关,人口基数大,天才比例就高,加上刻意训练,出成绩就如探囊取物。
问题是,我们的中学生在历史上取得这么辉煌的成绩,称得上是碾压式的优势。1985年年参赛的选手,今年接近50岁,可是迄今没有一个中国大陆教育培养的数学天才获得国际数学菲尔兹奖,70年来1个都没有!要知道,数学菲尔兹奖只授予40岁以下的青年数学家,从1985年中国首次组队参加IMO迄今,共32次,超过150多名千万人里选拔的数学天才,没有任何一人获得数学菲尔兹奖。
什么意思?我们的少年天才成年后就迅速平庸化。包括前述提及的付云皓,历史上取得最好成绩的中国IMO选手,也是IMO历史上最好成绩之一,迄今只有2人曾蝉联满分金牌,他被保送北大后陷入严重厌学,第一学期就成为全年级唯一挂科《军事理论》的学生,后来因挂科太多被退学。
好了,奥数作为数学天才的游戏,在中国却被异化成全民游戏,中国城市里超过20%、30%的中小学生被父母、教师安排学习奥数;大量小升初、初升高的所谓名校采用奥数来筛选生源。这纯属无谓的浪费,而且不仅浪费,算得上是瞎折腾。
流行的社会迷信认为,学习奥数能锻炼数学思维,这样的观念在家乡、教师、培训机构中盛行。问题是,有什么依据表明奥数学习对普通资质的学生就能锻炼数学思维?什么样的数学思维?有任何可资援引的研究数据佐证么?整个社会想当然,“学习奥数能锻炼普通资质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想当然认为“吃什么补什么”没有本质区别。
普通资质的学生学习奥数,不仅不能锻炼数学思维,反而会削弱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绝大多数人生活中用得上的数学根本与奥数教育和奥数训练的内容屁关系都没有。别说是普通资质的学生,就算是数学天才,被中国教育搞废了的可不止一个付云皓。
美国普通高中生,95%以上的高中毕业生的数学水平相比于中国高中毕业生要浅显一大截,大体上只相当于中国初二的数学要求,更别说学习奥数。可是美国教育培养的人才辈出,天才也自由地发挥着最大的潜能,美国教育培养的顶尖数学人才在相关研究和应用领域里发挥着卓越的成就。
不过,话又说回来,教育主管部门近年一刀切的“禁奥令”肯定是因噎废食,矫枉过正。奥数教育应该回归到它最适宜的位置,只是那些学有余力,具有数学天赋的少数学生的提高要求,而不是更多资质平平的普通学生趋之若鹜追逐的玩意儿。
这么说吧,中国在奥数比赛中近两年的连连失利,反映的就是教育主管部门面对奥数教育首鼠两端,既要落实“减负”,一刀切“禁奥”;又要举国体制选拔最优秀的数学天才参加国际奥赛,进退失据,左右为难必然结果。
当然,棍子不能打在家长和教师身上,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在基础教育领域中贯彻和践行“平等”、“公正”的核心价值观,努力使每一间基础教育的公立中小学校得到同等的优质对待,使家长、学生、教师无须为择校浪费无谓的辛苦和心血,被异化的奥数教育才能得到正确的对待。
谢谢邀请!
个人觉得在奥数比赛中失利说明不了什么,更谈不上要反思奥数教育。
奥数,对于个人来讲没那么重要,但是受益的人会说有用,而大多数人都说没用。实际呢?也确实是很少情况下用得到。
奥数这东西,不是学了就能赚钱谋生的,是科学工具,是训练孩子思维的方式。奥数对于顶尖高手的培养是大有帮助的,能给有能力的孩子一些拓展的空间,但对普通人就是负担,大部分普通孩子是听不懂的,这种情况只会挫伤孩子们的自信和学习兴趣。
所以,家长和学校不要把奥数太功利化了,一句话因材施教。
中国在“奥数比赛”中失利,需不需要反思奥数教育?其实从来就没有什么奥数教育,奥数是数学竞赛,因为跟高考制度连接到了一起,催生了奥数热。热的发烫时,国家出手取消了奥数加分,就是这么回事。
奥数比赛失利,国人的面子挂不住了,于是开始怀念“奥数热”时代,觉得“禁奥”可能禁错了,奥赛加分应该恢复。这个观点,是只看到表象,没有看到实质。
需不需要反思?反思是必须的,但需要我们反思的不是“禁奥”,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现在都在喊减负,而很多学生其实没有负担,轻松到在父母的溺爱里打游戏度日,别以为这是大学生的专利,除了重点中学的学生外,你到中学里去看看,还有学生学习吗?
我们在谈义务教育时,一直在谈义务,大讲什么公平,可是,没有人去关注去研究学生学习状态,只有学校条件好了,似乎学生也就学好了。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现在的学校,即使是乡村中小学,条件一点也不差,比起上世纪的学校,乡村学校的条件都比以前的重点学校好。可是,我们去看看学生,有几个主动学习的?以往的学生,主动学习比比皆是。
我们现在要反思的,应该是义务教育里的教育,从“义务”来说,政府、学校和家长其实都做到了,而“教育”的路,却迷失了方向。学校和家庭,根本不在一个方向上着力,形不成合力。
回到奥数的话题上,现在的政策没有错,奥数不是一拥而上的事情,是少数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且有极高数学天赋的人的游戏,属于小众游戏,不是大众游戏。小众游戏向大众普及,智商肯定跟不上,还怎么玩?那就是玩坏了很多人。
小众的游戏让小众们去玩,国家可以给予倾斜,让这些天赋极高的小众们越玩越想玩,不要把这些小众天才也给玩毁了。
教育就应该是大众玩大众的游戏,小众玩小众的游戏,能玩什么玩什么,不要赶鸭子上架,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初中奥数2010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初中奥数2010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